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土木建筑类 > 城市规划 > 正文

贵州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规划01文献综述

 2020-05-10 02:44:35  

一、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实践与发展历程

从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研究和保护实践的阶段来年看,大致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主要是由规划领域的学者倡导和发起的。80 代初期,阮仪三主持开展了江南水乡古镇的调查研究及保护规划的编制,迈出了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研究的第一步,为以后各学科开展相关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86 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首次提出对”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予以保护”,拉开了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序幕。

20 世纪 90 年代。主要从聚落景观、乡土建筑、民居改造等方面着手,彭一刚关于传统村镇聚落景观的研究,单德启关于贫困地区民居集落改造的研究,陈志华组织的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乡土建筑的调查研究,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之作;90 年代末期,地理领域的学者也对历史文化村镇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开展了古村落空间意象等内容的系列研究。不少地方政府陆续进行了历史文化名镇的命名和保护工作;一些历史文化村镇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民居建筑群,相继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加以保护。

21 世纪以来。随着 2000 年”皖南古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明确规定,2003 年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公布,以及 2005 年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公布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学术领域对历史文化村镇的关注也随之空前高涨起来。在规划、建筑、地理学领域研究的基础上,历史、经济、环境、社会、考古等领域的学者逐步参与进来,历史文化村镇的形成演变、保护发展以及旅游等方面研究不断深入,相关论文、著作和课题研究日益增多,历史文化村镇已经成为学术领域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二、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有些地方把保护历史村镇看成是经济发展的拦路虎,未能以正确的态度将历史村镇保护纳入地方的建设规划中,七巷的格局和文脉全都破坏了非常牵强某些村镇把历史文化遗产仅仅作为吸引旅游的资本,旅游产业的开发不当和管理不善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个别古村镇为了接纳更多的游人,不适宜地在古村镇内外修建笔直的水泥路面、宽阔的停车场、豪华的宾馆,破坏了古村镇本有的历史韵味,例如,安昌古镇例如,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开发商的建房要求,福州三坊,很多价值不菲的民居被拆除了,只剩下一幢幢文保单位,内除一条古街保护原有风貌外,处处是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间,古镇入口处竟然是一个全部硬质铺装的广场,还立有华表,让游客不禁纳闷这华表和古镇有啥联系呢?此外,还存在保护的监督环节比较薄弱、公众参与保护机制普遍缺少、保护资金渠道单一等操作中的问题。相当多的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遗址随时都有可能被破坏、拆除的命运见图。在保护规划中,过于关注遗产本体,而忽视了与其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过于关注物质遗产的保护,而忽视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过于关注保护而忽视了村镇发展等等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过程中,不仅仅要保护遗产本体,还要保护与之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仅要关注物质遗产的保护,还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将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保护好了原始风貌,发展才有着力点,发展好了也能回过头来更好的保护。

三、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出路

因地制宜,发展多种保护模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