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土木建筑类 >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 正文

3000KW压缩式制冷水冷冷水机组设计文献综述

 2020-03-26 14:47:40  

文 献 综 述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我对冷水压缩式制冷系统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

塞里奥#8226;C#8226;苏格曼所著的《HVAC Fundamentals》,HVAC是Heating,Ve-nti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的英文缩写,即供暖通风和空气空调,这本书在第六章对冷水机组进行了全面的概述。冷水机组用于暖通空调系统的是机械压缩式和吸收式,机械压缩式制冷系统是最常用的。这种类型的系统使用往复式、 螺杆式、 或离心式压缩机,冷凝器、 蒸发器、 和各种控制装置的机械系统中的其他组件。吸收式冷水机组,没有机械的压缩机,而是使用一个生成器 (也称为发生器),外加减振器、 冷凝器、 蒸发器和控制的设备以及冷却水和冷水机组系统的其他装置。这本书讨论了操作、 维护和机械冷水机组的优化。

而这本书对于中央冷却器优化进行了一些阐述。中央冷却器,俗称中冷器,英文名为intercooler,中冷器位于压气机出风口与节气门之间的”散热排”。其构造有一点像水箱,就是运用众多横向的小扁铝管分割压缩空气,然后利用外界的冷风吹过与细管相连的散热鳍片,达到冷却压缩空气的目的。暖通空调系统和照明系统是两种最能源密集型建筑系统在商业、机构、和工业设施,而每个系统分别改造可以提高能源效率和低当然能源消耗,许多最终用户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复古配件灯和其他建筑系统之前,冷水机组升级可能会产生更好的结果,即如果建筑物冷负荷的减少也许足够的冷却器可以裁掉了。许多中央冷却器平台包括蒸汽压缩液体冷水机组、冷却塔、水泵、分销管道,控制。机组包括一个蒸发器或液体冷却器,一个电容器(水或气冷式),和一个压缩机(活塞,螺杆,或离心)。因此,主要用能组件的这种类型的制冷设备的电机驱动压缩机、冷媒水水泵、凝汽器水泵、风冷冷凝器和冷却塔风机。这些驱动组件使用大量的能源。空调系统是依赖于能量的使用,以及在其他方面适当的设计、安装、运营和维护机械和电器元件。不幸的是工程研究和能源审计表明,在许多建筑的冷却系统通常有广泛的低效率由于忽视在上述领域。调整、修改或改进冷却系统通常可以正确的低效率和使系统回到适当的操作条件而产生大量节约能源。

除了压缩机,制冷剂也是整个冷水水冷机组中的重要成分,制冷剂的选取不但和整个机组的运行效率有关,他的附带效应也关系着我们的周围,我们所熟知的制冷剂氟利昂以及氨制冷剂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将被取代,无论是效率、经济、环境等等方面,制冷剂的选取都要从优。

《工程热物理学报》在2009年刊登了一篇关于《新型制冷剂的研究和应用前景》的文章。目前制冷剂可以分为人工合成和天然两大类,新型制冷剂的发展方向将是近自然工质和直接采用自然工质。如今评价新型环保制冷剂的标准有(1)基本构成元素为H、C、N、0、F、S、Br,不能含Cl;(2)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较小,以零ODP和低GWP(150以下)为主要标准;(3)安全性较好,可燃性和毒性较小;(4)用于系统的性能较高;(5)与润滑油的相溶性;(6)性能稳定;(7)与现有制冷系统的适应性;(8)生产成本较低;(9)与各种法规的不冲突性等。人工合成的制冷剂包括氢氟烃,氯氟烃,氢氯氟烃三大类,国际已明文规定了氯氟烃和氢氯氟烃的淘汰计划,而氢氟烃也由于温室效应受到使用限制。 对于新型制冷剂的研究,首先考虑的应当是他的环境友好性,这就取决于制冷剂的ODP及GWP值的大小了。由于汽车空调所用的压缩机是开式系统,原来大量使用的R12和后来的替代物R134a都因大量泄漏对环境造成污染。《京都议定书》的制定要求汽车空调用制冷剂必须要有关键性的发展。欧盟对此政策采取了积极的响应,截止到2017年,将禁止所有汽车空调使用GWP值大于150的制冷剂。对于欧洲国家,研究新型制冷剂并尽快完成替代是其制冷行业的首要任务。现今霍尼韦尔和杜邦两大国际化学公司联手研发工质R1234yf,制冷剂代号为HFO-1234yf。据报告显示,该种新型制冷剂的热物理性质与uR134a近似,但R1234yf具有微燃性,还有很多技术和安全等指标有待于进一步的测试结果报告。如果新型制冷剂R1234yf能够研发成功,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R1234yf的应用将成为制冷剂中的主流,将直接替代空调汽车中的R134a。在新型合成的人工制冷剂中,近自然工质或自然工质将是未来替代制冷剂的发展主流,将现有的制冷量及COP较理想的制冷剂(如R134a)进行进一步整合减小其ODP及GWP,并使其能最大程度的被大自然降解吸收,必将成为未来制冷剂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沈志光.制冷工质热物理性质图和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

[2] 陈芝久.制冷系统热动力学.北京:警械工业出版社,1998.

[3] 郭庆堂.实用制冷工程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