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公平性研究——以靖江市为例(B方向)文献综述
2020-03-12 10:29:25
文 献 综 述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灾害性事件的威胁日益严重,虽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采取了加强建筑物和构筑物抗震性能等保护国家财产和居民人身安全的一系列措施,但是城市的整体防震减灾能力仍远远落后于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而且问题日益突出[1]。通过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城市地震灾害进行分析,逐渐认识到建设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已成为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可达性;GIS
引言
近年来国际国内外灾害频发,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不断加大;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灾害、风险的认识、防范要求也日益迫切[2]。为了应对突发的自然及人为灾害,应在城市中布局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应急避难场所,而应急避难场所是保障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其空间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为市民提供服务的效果[3]。本设计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分布,实现各组团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服务范围大致相当,居民接近应急避难场所的机会相对均等。
一、 概念
1.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在城市突发灾害中为人类提供安全避难、基本生活保障及救援、指挥的场所[4]。目前,国内外已经建立了大量应急避难场所,这些场所多为城市绿地与公园,在城市发生地震灾害时发挥着重大作用。实际上,城市灾害种类多样,除了地震,城市还面临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不同的灾害,对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要求也就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对已有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以及规划中的应急避难场所针对不同的灾害进行适宜性评价。
随着城市公共安全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对于安全规划与灾害应急管理的孤立研究已渐露弊端。探讨了研究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灾害应急管理的融合模式,剖析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空间范围与应变管理空间需求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整合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以空间观构建城市应急管理机制的设想。在此基础上,根据有效服务范围和资源量,提出了城市各类防救灾设施的规划标准与建构模式,以建立城市救灾单元区域。
2.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