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农林类 > 农林经济管理 > 正文

政府补贴对家庭农场“非粮化”的影响:抑制还是促进文献综述

 2021-12-21 22:10:51  

全文总字数:4713字

文献综述

1.1家庭农场研究概述

家庭农场这一形式最早起源于欧美,从世界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无论是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还是人均土地规模偏小的发展中国家,家庭农场都是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多数研究表明:适宜的新型经营主体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依托家庭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4】。不同的国家流行着不同经营规模的家庭农场,美国、加拿大等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的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大中型家庭农场,且大中型农场的收益水平远高于小型农场。法国以中小型家庭农场为主,通过专业、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农场的经营效率。而日本受农地资源限制,主要发展小规模、集约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家庭农场模式【6】。世界各国家庭农场的成功发展,为我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思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正式提出要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强调家庭农场的规模化,提倡土地的大量流转。黄宗智(2014)强调,对于中国特殊的农业发展条件,不能生搬硬套“地多人少”国家“大而粗”的农业发展模式,需要因地制宜,为不同的资源禀赋制定不同的发展方针,中国农业的发展目标是单位土地产量的最大化,而不是单位劳动力产量的最大化,适度规模、“小而精”的家庭农场才是适合中国的生产方式。

关于家庭农场的特征,郭熙保(2013)概括出以下四点:1.以家庭作为经营单位;2.劳动力以家庭成员为主;3.经营的农地具有长期稳定性并达到一定规模;4.农业经营收入为家庭的主要或全部收入来源。这四个特征将家庭农场与小农户、龙头企业区别开来。由于家庭农场的劳动力来源、农业经营期限、经营成本构成等性质的不同,使得其与小农户、兼业农户和农业企业相比,有不同的农业生产决策(如种植结构调整、种植规模调整等)影响因素。

1.2家庭农场种植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农场的劳动力主要是家庭成员,钟甫宁(2016)强调:家庭农场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合集,其种植结构决策不仅仅取决于农作物之间的比较收益,也是应对劳动力资源短缺的策略选择。综合前人研究可发现,家庭农场种植结构调整会受农作物间相对收益、土地规模 、土地类型、政府补贴等因素影响。

张宗毅(2015)等人基于全国1740个家庭农场数据的计量分析,发现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非粮作物种植比例显著下降,土地经营规模较大的样本更倾向于较高比例种植粮食作物,拥有大规模土地的家庭农场会在综合考虑种植便捷度、机械与人工成本等因素后选择经济效益更大的方案,即种植粮食作物。在对农业机械化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中,朱满德等人在以省级为基本单位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实证分析中(1978-2018年),说明了农业机械化率的提升有助于种植结构的“趋粮化”,与张宗毅等人的结论一致。朱满德等人补充道:农业生产条件越是优越、经济发展越是滞后(非农就业机会较少)以及越是强化对粮食生产的支持保护,越有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趋粮化”。

杨进等人在对农村劳动力价格、人口结构变化的研究中,得出结论: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会显著地促进种植结构的“非粮化”,同时会正向影响果蔬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尤其是对蔬菜作物种植比例的影响较大,具体而言,劳动力价格上涨会减少小麦种植比例,增加玉米种植比例。在家庭农场人口结构方面,实证结果都表明老年劳动力比例对粮食生产无显著影响,而女性劳动力比例高会减少粮食种植比例,增加经济作物种植比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