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氰基-6-甲氧基苯并噻唑的合成开题报告
2020-06-11 22:21:1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文 献 综 述
1.1 课题背景
萤火虫荧光素(firefly luciferin)刚开始是人们从北美萤火虫腹部末端提取出的天然产物,是萤火虫荧光素酶的天然底物之一。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萤火虫荧光素可以发出黄绿色生物光,波长范围在560nm到620nm之间[1] 。
刚开始人们是对荧光素的发光现象感到好奇,只探究了它的发光机理。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生物发光应用不断的被发现,让荧光素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一种发光底物。生物发光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荧光素被广泛的应用在生物、医疗的发光应用中。作为生物发光的三要素之一的荧光素酶的”克隆”技术,已经广受世界学者们的关注。在我国,荧光素酶的”克隆”生成制剂技术作为863国家基金项目,也已经有了相当大程度的突破,未来荧光素酶的批量生产已可轻易实现。但同样是生物发光体系要素之一的荧光素却极不容易获得,如果单纯依靠生物提取的方式,从1.5万只萤火虫体内[2],才能提取9毫克左右的荧光素,这种方式不但破坏了生态,而且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一事实迫使我们只能通过人工合成的方式去合成荧光素,只要找到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荧光素合成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就会使萤火虫的生物体发光体系的相关技术得到全面利用。因此,研发一条适合于工业生产的荧光素的新合成方法变得尤其必要。
1.1.1荧光素的发展历史
生物发光是自然界中一种有趣的现象。17世纪中业,丹麦科学家thomas bartholin首次在书中提出了生物体发光的概念。到了19世纪末,法国医学家raphael dubois[3]首先证明整个生物体发光三要素分别是荧光素、荧光素酶和氧分子这三种物质。而到了20世纪,人们对于生物发光的研究才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1936年,destrians通过对萤火虫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实验,首次发现了激发光的现象。早期对萤火虫荧光素进行详细研究的是霍普京斯大学的william d. mcelroy[4]实验室,1949年的时候,他们首次分离出了荧光素的纯品。1957年,mcelroy等人[2]首次得到了荧光素晶体。到了1963年,emil h. white等人[5]首次通过人工合成的手段,完成萤火虫荧光素的全合成并确认了其结构。1965年,同样是white[6]等人首次尝试解释了生物体发光的反应机制。之后又有许多课题组尝试着解释荧光素的发光机制,直到2001年,日本科学家keiko gomi[7]等人,通过同位素视踪的方式,确认了荧光素的发光机理。2002年,吴若萍等人发现荧光素酶基因可以将活老鼠体内的前列腺癌细胞成像。这种技术可以帮助人们锁定癌细胞,再通过plr技术在荧光素酶基因上附上含有细胞毒性的治疗基因,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杀死癌细胞,还能避免健康细胞被杀死。
1.1.2荧光素的价值
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一直缺少一种有效的对生物体内活体细胞的观测的技术,仅仅通过常规的仪器,根本无法直接的观察到细胞活动的准确情况。而荧光素探针技术的诞生,恰到好处的解决了这个生物上的难题,对于活体细胞的研究,科学家们也不再是一种盲人摸象的行为。目前,生物荧光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医疗,生物活体成像等领域。荧光素生物活体细胞点亮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尤其是在研究癌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 荧光素的合成研究
萤火虫荧光素的化学合成思路来自于生物体内合成,比如甲虫类昆虫体内会分泌苯醌,苯醌和半胱氨酸反应,产生虫荧光素中的6-羟基苯并噻唑成分,当再添加半胱氨酸时便生成虫荧光素。人工合成的荧光素与天然荧光素几乎有着一样的生物活性,s y.lee 等[9]合成的7′-[123i]碘-d-荧光素可用于荧光素酶基因的体内表达研究。
d-荧光素大多都是以半胱氨酸为主要原料来进行人工合成鉴于d-萤火虫荧光素独特的生物发光性能.
1.2.1 white 组全合成
1963年,white课题组[5,8]在jacs上报道了一篇以人工的手段合成萤火虫荧光素的全合成路线,这也是第一篇关于人工合成d-荧光素的全合成报道。在这篇报道中他们设计了一条总共8步的反应,完成萤火虫荧光素的合成,反应路线见图1-1。
他们使用了原料对甲氧基苯胺18首先与草酸二乙酯19进行酰胺化反应生成产物20,化合物20与五硫化二磷反应,取代掉一分子氧得到到硫羰基化合物21,随后使用铁氰化钾作为氧化剂,氧化之前的硫羰基化合物21进行关环脱水反应得到羧酸产物22,接着脱水产物22依次进行酯化、氨化、脱水等反应得到关键中间产物25,25在吡啶盐酸盐中加热发生脱甲基化反应得到1,1再与d-半胱氨酸发生反应得到目标产物27。反应的总产率为5.8%。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1、化合物1经缩合反应并得到化合物2。
2、化合物2经硫代得到化合物3。
3、化合物3在铁氰化钾的作用下成环得到化合物4。
4、化合物4经过连投反应,由羧酸得到酰氯化合物5最后得到酰胺化合物6。
5、化合物6在三氯氧磷的脱水作用下得到最终产物化合物7。
主要研究内容在于合成路线的设计,简化工艺过程,改进工艺条件,使之便于操作和控制,提高目标产物收率,降低生产成本,为中试放大及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要求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可以独立进行文献检索,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表征、有机合成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动手和独立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用于甲醇制烯烃反应的SAPO-34/ZSM-5复合催化剂的原位水热结晶合成外文翻译资料
- 硫化氢在活体的化学发光探针成像外文翻译资料
- 全色发射型ESIPT荧光团对某些酸及其共轭碱负离子识别的颜色变化外文翻译资料
- 一种用于成像神经元细胞和海马组织中NMDA受体附近内源性ONOO-的双光子荧光探针外文翻译资料
- 表面功能化的Ui0-66/pebax基超薄复合中控纤维气体分离膜外文翻译资料
- 金属有机框架中的可逆调节对本二酚/醌反应:固态固定化分子开关外文翻译资料
- 二维MXene薄片的尺寸相关物理和电化学性质外文翻译资料
- 将制甲烷的Co催化剂转化为产甲醇的In@Co催化剂外文翻译资料
- MXene分子筛膜用于高效气体分离外文翻译资料
- 模板导向合成具有排列通道和增强药物有效荷载的立方环糊精聚合物外文翻译资料
最新文档
- 性能优化的FRP护套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改造外文翻译资料
- 圆形截面的FRP约束混凝土:审查和评估应力应变模型外文翻译资料
- FRP约束混凝土的轴向压缩行为:实验测试数据库和面向设计的新模型外文翻译资料
- 腐败与美国各州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来自专家小组的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的证据外文翻译资料
- 利用污泥和低质粉煤灰制备高强度陶粒外文翻译资料
- 表面活性剂改性疏水性Cu2O量子点作为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顶部空穴传输材料外文翻译资料
- 内蒙古1962 – 2016年时间序列气候变量的变化特征外文翻译资料
- Nb 和 Ni 共掺杂 Mg(0001)氢解离扩散的理论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基于 Jetson Nano 深度学习平台的学生课堂学习评估系统—–学生的人脸检测与识别外文翻译资料
- UI 和 UE 设计技术及其在 HTML5 网站开发中的地位的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皇后大道大桥——NEXT梁外文翻译资料
- 连续梁桥支座附近的波纹钢腹板抗剪性能评估外文翻译资料
- 在200至300℃的温度下纤维素的水热降解外文翻译资料
- 残差修正法在季节性ARIMA电力需求预测中的应用:以中国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 注蒸汽井中硅含量对水泥石抗压强度的影响外文翻译资料